拿杯咖啡走路,為什么咖啡會濺出來?數(shù)學家說這是波動方程式于幾合規(guī)范下局部不穩(wěn)定的模式?;瘜W家表示這是黃嘌呤生物堿化合物溶液彼此擠壓下的反應。工程師認為這是接收液面晃動feedback之control loop有bug。企業(yè)代表則宣示會盡快將6號塑膠杯蓋換成5號杯蓋。負責會議記錄的文青寫下“在晨光中蕩漾著一杯咖啡的小確幸….”抗議民眾在場外舉起標語“這是咖啡的自由!要擺脫馬克杯的框架!”最終,國家元首做了結論:“一杯咖啡濺出來不夠喝,那要買兩杯啊!”以上當然是玩笑話,但拿杯咖啡走路,為什么咖啡容易濺出來呢?這雖然是一個普通的現(xiàn)象,卻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。因為這個力學系統(tǒng)所牽涉到的兩個單位是生物(持咖啡者)及流體(咖啡),生物的運動模式?jīng)]有機械般的準確和穩(wěn)定,而流體力學也是出了名的難搞,兩者合一,創(chuàng)造出更多不確定的變因。【Credit:Simon James】然而,也許是被濺出的咖啡惹毛了,加州大學圣塔巴巴拉分校機械系的Mayer及Krechetnikov決定尋找問題的答案。他們拍攝了多位實驗參與者拿著裝有咖啡的杯子走路的畫面,依靠影像分析軟件和咖啡杯上的感測器,得到了參與者和咖啡杯上下、左右、前后及斜傾的運動狀態(tài),并套用非線性單擺的力學模式來類比咖啡液面,經(jīng)過實測及電腦模擬,總算摸清了這個系統(tǒng)的樣貌。經(jīng)實驗觀察到,人們拿起咖啡杯開始走路后,在跨出的第七步到第十步之間,是咖啡最容易濺出的時刻。這個問題當然跟咖啡杯的幾何大小有關,而液體的材質及形狀會影響其振蕩的自然頻率。用一般常見的馬克杯所盛裝的咖啡,其自然頻率約為2.6至4.3赫茲;而人們走路的頻率則約1至2.5赫茲,屬同一個數(shù)量級,因此杯中咖啡的振蕩易受持杯者步伐的影響。另外,咖啡杯平滑的內(nèi)緣,讓咖啡的振蕩幾乎沒有阻礙。進一步分析,人們從靜止狀態(tài)起步時,通常于第一步到第四步之間是一小段加速運動,杯中咖啡就如公車上的乘客一般,會受起步加速度影響而讓液面傾斜,提供后續(xù)晃動的初始勢能。第四步之后,人們多半就大致勻速前進了,但每一步之間還是會有微小的速度差,這讓杯中咖啡處于一個前后搖擺的加速度力場之下,更助長了咖啡要越出杯子的氣焰。降低初始勢能和減少后續(xù)搖擺是防止咖啡溢出的不二法門,然而這個實驗揭露一個吊詭的現(xiàn)象:走路快的人,通常起步加速猛烈,造成液面初始勢能大;而走路慢的人,步伐反而沒有走路快的人來得穩(wěn)定,不斷地強化液面的晃動。所以說,不論你走得快或走得慢,都有很好的理由把咖啡濺出來。當然,只要人們能專注于咖啡液面晃動的情況,就可以自然而然的讓自已有緩和的加速和穩(wěn)健的步伐。此外,研究人員也建議使用彈性材質、或內(nèi)圍有環(huán)狀構造的杯子,以吸收其內(nèi)液體晃動的力道或增加阻力,都能有效避免咖啡濺出。除了防止咖啡濺出外,這個研究還有工程應用的價值。在建筑管線或大型器具時,如污水管、液壓管等,此研究建立出的數(shù)學模型可模擬管柱中液體受到振動影響所產(chǎn)生的沖激運動(sloshing dynamics),有利于防濺設計的開發(fā)。但撇開工程應用之價值不談,用如此“高大上”的實驗架構去看這個濺出咖啡這種芝麻綠豆般的事,大有殺雞用牛刀之感,讓這兩位科學家戴上了2012年搞笑諾貝爾“流體力學獎”的桂冠。再說,在咖啡杯上加個杯蓋不就好了嗎?
版權信息:以上文章轉自互聯(lián)網(wǎng),轉載請注明出處文章轉自: 科學松鼠會 http://songshuhui.net/原文作者: 吳京 (本文已發(fā)表于作者部博客吳京的量子咖啡館)侵權請聯(lián)系: weixin@coffeesalon.com投稿合作: tips@coffeesalon.com